手机版

探寻春节起源和由来

时间:2023-04-17 编辑:梅子熟了 浏览:0

 作为一年之始的重要节日,春节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。毫不夸张地说,春节也是我国最隆重、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,不计其数的传说和民俗活动与之相关。但是,你对于春节的来历了解多少呢?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春节起源和由来吧!

 春节的由来简介

 说法一:古时候,有一种叫做“年”的凶猛怪兽,每到腊月三十,便窜村挨户,觅食人肉,残害生灵。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,“年”到了一个村庄,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。“年"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,吓得望风而逃。它窜到另一个村庄,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,它不知其为何物,吓得赶紧掉头逃跑。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,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,只见里面灯火辉煌,刺得它头昏眼花,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。人们由此摸准了“年“有怕响,怕红,怕光的弱点,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,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。

 说法二:我国古代的字书把"年“字放禾部,以示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。所"年"便被引申为岁名了。

 春节名称的变革

 在不同时代,春节有不同名称。在先秦时叫“上日”、“元日”、“改岁”、“献岁”等;到了两汉时期,又被叫为“三朝”、“岁旦”、“正旦”、“正日”;魏晋南北朝时称为“元辰”、“元日”、“元首”、“岁朝”等;到了唐宋元明,则称为“元旦”、“元”、“岁日”、“新正”、“新元”等;而清代,一直叫“元旦”或“元日”。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,是辛亥革命后的事。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,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,为了区分农、阳两节,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,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。

image.png

 春节内容的发展过程

 先秦时期,就有了岁时的雏形。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里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,“十月获稻,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。……十月涤场,……曰杀羔羊,...万寿无疆。”

 汉朝时,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。东汉崔蹇《四月民令》提到,“正月之旦,是谓正日。躬率妻孥,絜祀祖称。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也越来越丰富。

 魏晋时,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。晋朝周处所著的《风土记》中记载: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,称“馈岁”;长幼聚欢,祝颂完备,称“分岁”;终岁不眠,以待天明,称“守岁”。

 唐朝时,人们除登门拜年,还发明一种“拜年帖”。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,御书“普天同庆”,赐予大臣。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,改用梅花笺纸。当时这种“拜年帖”被称为“飞帖”。

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,宋朝称饺子为“角子”。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。除夕、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。《东京梦华录》说:“是夜,禁中爆竹山呼,闻声于外。”到了明朝,接灶神、贴门神、除夕守岁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。《万历嘉兴府志》中记载:“除夕,易门神、桃符、春帖,井限皆封。爆竹,燔紫,设酒果聚饮,锣鼓彻夜,谓之守岁。”

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,宫廷过年十分奢华,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。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,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。

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,政府提倡新历,传统过年不再休假。礼仪上,脱帽、鞠躬、握手、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“文明仪式”。

image.png

 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

 1、办年货作为一年中盛大的传统节日,送年货,备年礼是春节必备。在春节之前,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使用的食品,鞭炮,春联,衣服,祭祀用品。

 2、贴年红年二十九,三十,家家户户都开始“贴年红”形式各样,营造喜庆的气氛。各种各样的窗花,对仗工整的春联,年画,福字。唐朝之后,人们喜欢将秦叔宝和尉迟恭贴在门上当做门神,一直流传至今。

 3、年夜饭

 年尾除夕,无论有多远,多忙,家家户户都回到家中,在一起吃顿团圆饭。大年三十晚上,摆上一桌子的好菜,席上一般有鸡(寓意有计)、鱼(寓年年有余)来寄予好彩头。等祭祀完祖先才正式开饭,一家老小围坐餐桌,共叙天伦。

 4、放鞭炮

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是迎神和驱逐鬼怪,后来逐渐演化为辞旧迎新的标志。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,家家户户都燃放起爆竹,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火,平安。除夕那天,还有绚丽的烟火节目,大家聚在一起,说说笑笑,呈现一块祥和的气氛。

 5、拜年

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之一,初一开始,老人小孩都穿上新衣,带上礼物给亲戚朋友拜年,送上新年的祝福。是尊老爱幼的文化,另一方面也联络了情感。

声明: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